饮茶札记丨英德红茶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饮茶札记丨英德红茶


这篇是「多聊茶」的第贰佰捌拾陆篇常规文章

饮茶札记丨英德红茶  


前言


同学们,上午好,我是助教粒粒。


最近收上来的【饮茶日志】,质量越来越高了。


看来大伙儿听了直播课程之后,填日志的“功力”增加了不少呀。


(详细内容请戳这里 → 饮茶日志丨填写指南(转发并收藏))


在这一次收上来的作业中,不少同学都提到了“岭南金韵”这款茶。


岭南金韵,脱胎自小众红茶产区—英德。


今天的饮茶札记多杰老师就要和咱们聊聊这个茶区,以及这里所产的红茶。


一起来看看吧!



正文


英州以茶闻名


中国绿茶,多是以小地名而命名。


例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太平猴魁等。


太平,起码还是一个县。


西湖和洞庭,仅仅是一处名胜罢了。


中国红茶,多是以大地名而命名。


例如、滇红、湖红、闽红等。



滇,是云南。


湖,是湖南。


闽,是福建。


都是以一省之力,成就一种红茶。


真正以红茶而闻名世界的县,中国只有两个。


一个是祁门,另一个是英德。


祁红,已经享有大名。


英红,却仍少有人知。


不妨,我就聊聊这款冷门的红茶吧。


多杰老师收藏.上世纪七十年代 “英德红茶”老茶罐


有一次上课,我拿出一包英红。


一个男生马上就说:老师,这是外销茶吧?


我一听很高兴能,看来这是课前预习了。


于是反问:同学,你怎么知道呢?


学生答:英红嘛,不就是畅销英国的红茶吗?


我哭笑不得,随口问另一个女生:你觉得他说的对吗?


女生答:肯定不对。


哪里不对?我追问。


女生答:我认为是英国产的红茶,所以叫英红嘛!


不得不承认,英红还真是没名气呀!


多杰老师收藏.上世纪七十年代 “英德红茶”出口宣传广告


其实这里因为盛产石英,古称为英州。


南宋年间,英州升级为英德府。


英德这个地名,至今已沿用了八百余年。


英德建府时,可还没有英国和德国呢。


没想到后来,英德红茶,成为外销主力军,真的畅销英、德。


冥冥之中,似有巧合。


英红闻名天下


新中国建立之后,大力发展红茶产业,出口创汇迫在眉睫。


当时福建的闽红、安徽的祁红、湖南的湖红、云南的滇红,已经都是红茶界的明星茶品。



广东省,却还没有真正的红茶产区。


于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广东将“云南大叶种”引种至英德。


经过几年的努力,发展新式茶园200余公顷。


1959年,可称为“英红元年”。


这一年,首批英红问世,结果一炮而红。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正式函文中写道:


“茶叶品质具有外形色泽乌润细嫩,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醇厚甜润,具有祁红鲜甜回味,香气浓郁醇正,叶底鲜艳,较之滇红别具风格。”


祁红,是英红的前辈。


滇红,是英红的长辈。


既具有祁红鲜甜回味,又较之滇红别具风格。


英德红茶.干茶


英红,红茶界的晚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怪不得,庄晚芳等编著《中国名茶》时,这样描述“英红”:


“英红是一九五六年创办的英德茶场的新产品,是我国红茶中一朵新花。”


红茶新花,香飘万里。


1963年,英国女王喝到了英红,也是大加赞誉。


自己的茶科所,夸奖还有鼓励的成分。


外国的消费者,赞赏才有含金的价值。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社会中,认为英红的品质堪比锡兰红茶。


正因如此,英德红茶逐步畅销世界五大洲,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广东第一茶城


在英德茶区鼎盛时,茶厂林立,茶园遍地。


在英东茶区,就有英德华侨茶厂、黄陂华侨茶厂,茶园面积达两万亩。


在英中茶区,则有英红华侨茶厂、红旗茶厂,茶园面积也达到了万亩。


至于英西、英南、英北,茶园面积合计则有三万余亩之多。


这些茶厂看似繁杂,实际可分为三大系统。


其一是农垦系统,其二是劳改系统。


除此之外,另一部分是华侨系统。



原来在1978年,东南亚、南亚地区发生了排华事件。


自缅甸、印尼等十数个国家被迫出走的华侨,被国家接回后都安置在英德。


所以,英德才会有那么多的华侨茶厂。


我在英德见过一位老的制茶师傅,便是当年从缅甸撤回的华侨。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撤侨回国后,一直在英德的黄陂华侨茶厂工作。


他说,是祖国在关键时刻帮他们度过难关。


因此上,他们在茶厂工作总是格外卖力。


英红茶厂设立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出口创汇。


多杰老师收藏.英德茶场小火车票


因此,在那一代英德制茶人的心中,总有一种朴素而坚实的概念:


努力制茶,就是报国。


1964年,在时任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同志的指示下,在英德成立了“中南茶叶科学研究所”。


这便是如今广东省茶叶科学研究所的前身。


为了迎合国际市场的要求,英德还大力推广机械化制茶。


于是乎,小小的县城还成立了大型茶叶机械制造厂。


生产的各式揉捻机,不仅服务英德,还畅销全国。


至此,茶场、茶园、茶叶机械厂、茶叶研究所、茶叶中学一应俱全。


小小的英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茶城。



外销转为内销


1989年之后,国际形势突变。


与其他红茶一样,英红的出口也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亦或者说,几乎到了完全滞销的程度。


英德茶区,面临着自外销而转向内销的挑战。


万般无奈,英德曾尝试过“红改绿”。


但由于是云南大叶种的底子,所以制出的“英绿”味道苦涩,销售差强人意。


多杰老师收藏.上世纪七十年代 “广东茶叶手册”


由于自创立之初起,就是完全为了服务外销。


以至于“英红”,在国外的名气远远大于国内。


比起“祁红”、“滇红”,知道“英红”的人实在太少了。


以至于直到今日,提起“英红”还真有人以为是“英国红茶”呢。


昔日,英红是外销的明星茶。


如今,英红是内销的冷门茶。


时也!命也!运也!


想当年,英红享誉全球。


现而今,英红滞销市场。


多杰老师收藏.上世纪七十年代 “英德红茶”出口宣传广告


原因何在?


这一切,还要从国人与红茶的缘分讲起。


国人不饮红茶


民国的老茶叶罐上,总写着一句“本店出售红绿花茶”。


其实,这只是一句客气话。


各位爱茶人,您可别当真。


您要是真的以为,店里真的既有茉莉花茶又有绿茶还有红茶,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花茶,是绝对的大宗产品。


绿茶,只算是花茶的陪衬。


红茶,则根本是虚张声势。


一般的店里,基本不会备货。


原因也十分简单,旧时国人还没有喝红茶的习惯。


多杰老师收藏.民国老茶罐


物流系统,愈加发达。


信息传播,愈加便捷,


现在哪位爱茶人家里,都是六大茶类俱全。


可在老年间,各地区大致都只喝特定品种的茶。


以至于,人们会形成一种刻板印象。


一种茶,对应着一种生活方式。


喝花茶,便是地道的京味生活。


喝绿茶,那是雅致的苏杭生活。


喝红茶,则是洋气的西式生活。




中国红茶,肇始于正山小种。


时至今日,“世界红茶鼻祖”的石刻还立于武夷山中。


但自红茶创立之日起,就完全是迎合外销的需求。


自清中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闽红、祁红、湖红、滇红、英红一次次创下了出口奇迹。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红茶外销受阻后,才开始大规模转为内销。


中国人制红茶的历史,大致三百余年。


中国人饮红茶的历史,只有三十余年。


冲泡红茶技巧


在中国人尝试饮红茶的三十年间,最为畅销的是什么红茶?


既不是滇红,也不是祁红,更不是英红。


而是,金骏眉。



为何畅销?


因为金骏眉,是真正为中国人量身打造的创新型红茶。


紫砂盖碗,工夫泡法。


汤色金黄,口感清爽。


花香香浓,甜润顺滑。


金骏眉,其实是最迎合国人品饮习惯的红茶。


不得不说,金骏眉的“红茶中国化”尝试颇为成功。


以至于,金骏眉已经悄悄改变了教科书上对于红茶“浓、强、鲜”的定义。


其实“浓、强、鲜”,也都是口感中的褒义词。


可为什么,我们却经常泡不出一杯具备“浓、强、鲜”特征而且好喝的茶汤呢?


其实,是冲泡手法出了偏差。



要注意,“浓、强、鲜”是西方人所定的红茶标准。


可西方的茶文化,与我们的冲泡方式完全不同。


他们讲究,一次萃取,不再续杯。


因此上,如果还是150ml 投6g到8g茶叶,采用工夫泡法,其实泡茶难度加大了。


一不留神,甚至容易泡砸。


茶汤风味,大为变化。


浓,会变为酽。


强,会变为苦。


鲜,会变为涩。


那这杯茶,怎么还会好喝呢?


我们把话题,说回到英红。


英德红茶,是完完全全的外销茶基因。


从茶树品种的选择,到制茶风格的确立,都是以走俏西方市场为目的。


英德红茶.干茶


只是由外销时的红碎茶,变为了如今的直条型工夫红茶而已。


所以想泡出英红真正的风味,还是要在冲泡手法上溯本求源。


以我的经验,按照2g对应150ml对应的茶水比例,百度沸水,一次浸泡。


汤色红艳,香气彰显。


滋味醇厚,鲜爽甘甜。


英红的风格,才能显露无疑。


要真是150ml水,投上个6g英红干茶,可就麻烦了。


“秒进秒出”茶汤不够饱满。


可是稍一浸泡,又马上会苦涩不堪了。


六大茶类,可以说丰富多彩。


冲泡手法,切不能一成不变。


多杰老师收藏.上世纪七十年代 “英德红茶”老茶罐


没有一劳永逸的冲泡方法,可以应对绿、白、黄、青、红、黑各类茶。


育人,讲究因材施教。


泡茶,也要量身定制。


因材施教,是优秀的教育者。


量身定制,是合格的泡茶人。



编辑:粒粒

校对:齐航

设计:静平



杨多杰,“多聊茶”创始人,历史文献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代茶学文献及茶文化教学。“中华茶人联谊会”特约茶文化讲师,多家电视及广播节目撰稿人、顾问及常驻嘉宾

 

出版作品:《北京秘境》、《北京秘境2》、《北京深处-地铁沿线的75个尘封秘境》、《茶经新解》

曾在《世界博览》、《时尚旅游》、《精品购物指南》、《中国国家旅游》、《中华遗产》、《旅行家》、《社区》、《Timeout》等杂志撰写历史文化类专栏文章


微信公号:多聊茶

新浪微博:@杨多杰 @多聊茶

人  人 讲:【杨多杰的多聊茶】直播间

广播电台:北京文艺台FM87.6 《吃喝玩乐大搜索》周二嘉宾


本公众号所有文字、音频、视频及声明过的图片著作权均归作者所有

除已签约的机构和平台外,不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转载、改编、引用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自网

Baidu
map